- 国债期货配资 刘禹彤减肥成功,全力备战国家队:大宝贝瘦了一大圈
- 206斤的刘禹彤终于开始减肥了。近日,在全国女篮锦标赛中,作为山西女篮的核心球员之一,她也随队参赛。虽然刘禹彤在此次锦标赛中仅出场了一次,但从现场的图片和视频中...
文 | 凯风杠杆股票什么意思
抢人大战,越来越白热化。
目前,我国共有 18 个千万人口大市,其中重庆、上海、北京、成都 4 市跻身 2000 万人口俱乐部。
人口争夺战,不进则退,人口大市的格局再次生变。
01
人口第三城,即将易主?
日前,成都发布最新统计公报,2024 年常住人口 2147.4 万人,相比上年增加 7.1 万人,连续多年保持增长。
同一时期,北京常住人口 2183.2 万人,同比减少 2.6 万人。
一增一减,成都离北京只有一步之遥,人口差距缩小到 35.8 万人。
要知道,10 多年前,两地人口差距一度多达 500 万人。
按照当前平均增速,未来几年,成都有望赶超北京,正式晋级为人口第三大市。
不只是赶超北京,成都人口与严格意义上的重庆市域,已经基本打平。
重庆是"一市堪当一省"的直辖市,属于典型的广域型政区,下辖众多郊县,与其他城市不具备可比性。
为此,重庆提出"主城都市区",最初只有 21 个区,去年初将垫江纳入其中。
重庆主城都市区面积 3 万平方公里,GDP 总量超过 2.3 万亿,常住人口 2150 多万人。
根据《中国 10 强城市,又变了》一文,成都面积 1.4 万平方公里,下辖 20 个区县,GDP 总量 2.35 万亿,常住人口近 2150 万人。
可见,无论经济还是人口规模,重庆与成都基本处于同一发展区间,西南"双子星城"形成比翼齐飞之势。
02
北京,人口为何不增长了?
早在 2013 年,北京常住人口就已站上 2100 万大关,10 多年过去,基本原地踏步。
同一时期,广深成杭一路狂飙,北京显然不是缺乏吸引力所致。
作为首都,北京集高端资源于一身,坐拥政治、文化、对外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只要想膨胀,不存在多大困难。
相反,北京非但不追求扩张,反而严控乃至主动疏解非首都功能,成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
非不能也,实不为也。
过去 10 多年来,北京累计疏解一般制造业有 3000 家,疏解提升区域性专业市场和物流中心近 1000 家。
不仅如此,北京还在推动优质资源向外迁移。
目前,已有多所在京双一流大学在雄安设立校区,多家央企总部迁往上海、深圳、武汉、雄安新区等地,可参阅《动真格了,央企总部外迁拉开大幕》一文。
当几乎所有城市以"零门槛落户"抢人之际,只有北京岿然不动。
目前全国 90% 的城市都已取消落户限制,就连上海也放开部分重点大学毕业生落户资格。
只有北京,几乎没有任何动作。
落户门槛之高,从无数人争抢的"进京指标"就可见一斑。高峰时期,一个"进京指标"被不法分子卖到了数十万元。
退一步讲,即使北京放下身段主动抢人,也不会轻易突破 2300 万的规划天花板。(参阅《第 5 个 2000 万人口大市,呼之欲出》)
为何是 2300 万?
按照官方说法, 一个原因是水资源严重短缺、承载力接近极限。
另一个原因是,其他城市不同,北京存在"都"与"城"的双重属性。
作为"城",任何地方天然都有扩张的冲动;
但"都"的存在,却意味着政务区、中心城区与郊区之间的功能分野,不能过度扩张。
因此,北京人口会长期保持动态稳定,未来被成都乃至广州、深圳赶超,并不令人意外。
03
成都,人口何以狂飙?
过去 10 多年来,成都堪称全国人口增长最猛的城市之一,总体增量仅次于广州、深圳,年均增长位居二线城市之首。
人口猛增背后,是城市合并、强省会战略、产业崛起、国家战略倾斜共同带来的结果。
其一,合并式扩张,成都堪称省会外延式扩张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根据《又一个千万人口大市》一文,2010 年至今,全国共有 5 大省会完成合并式扩张,成都就是其中之一。
出于第二机场建设需要,2016 年,原由资阳市代管的县级简阳市,被纳入成都市域范围,一次性带来上百万人口增量。
随后,成都以简阳为中心,打造了东部新区,如今已成为西南地区最大的临空经济区,被赋予建设国家向西向南开放新门户的重任。
不过,即使扣除合并带来的增量,成都新增人口仍然超过 600 万人,显然不是合并所能解释的。
其二,产业是关键。成都千亿级万亿级产业的崛起,带动人口回流,并且吸引外来人口流入。
过去,成都工业极其薄弱,与沿海地区完全不在一个档次。
但 2000 年以来,成都以电子产业为突破口,仅用 20 多年时间,就打造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两大万亿级产业,生物医药、航空制造等 10 多个千亿级产业。
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
产业崛起,自然会吸引本地的劳动力从沿海地区回流,而高新产业脱颖而出,则会带动外来高层次人才的流入。
其三,强省会的助力。作为 GDP 第二、首位度遥遥领先的双重强省会,成都堪称四川省最大的人口蓄水池。
在《中国最"弱"省会》一文,我们梳理出 3 个双重意义的"强省会":GDP 位列全国第一梯队,经济首位度超过 35%,成都、武汉、西安在列。
近年来,随着多中心模式成为政策主流,强省会政策遭遇挑战,但其影响力一时难以逆转,有着强劲的现实根基。
对于四川来说,强省会尤其必要。
且不说区域愈发激烈,人口争夺战如火如荼,新兴产业抢滩战有增无减,无不需要强省会冲锋陷阵。
作为传统人口外流省份,四川有上千万人"孔雀东南飞",但近 3 年却净流入 20 万人,正是得益于成都的托底。
很简单,没有强省会,何以守住人口基本盘,何以争抢全国的人才?
04
一个地区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的努力,
也要考虑时代的进程。
随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地缘格局巨变,国内大循环战略重新登场,国家战略腹地横空出世。
种种信号表明,政策的天平,逐步向内陆地区倾斜。
作为门户城市的成都,自然而然成为战略转移的最大受益者。
目前,成都身兼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西部陆海新通道、国内大循环、国家交通第四极、国际交通枢纽、国家战略腹地等多重战略叠加优势。
在最新批复的 2035 总体规划中,成都被赋予西部地区中心城市、西部经济中心、西部对外交往中心、西部科技创新中心、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等一系列核心定位功能。
在西部地区,成都综合定位数一数二,且更为综合。
从经济、交通、科创到对外交往,可谓无所不包,与广州有一定类似之处。
坊间通常认为我国存在" 3 个半"门户枢纽,3 指的是北京、上海、广州,"半"就是成都。
强省会为依托杠杆股票什么意思,产业崛起为后盾,国家战略为支撑,成都人口天花板还会不断向上抬升。